中新社香港6月20日電 題:香港工廈變形記:女工揮汗地 創業新沃土
  中新社記者 賈思玉
  打特色牌的商業模式,在香港九龍東部的觀塘“無心插柳柳成蔭”。天台農莊、室內滑雪場、私房菜、畫室、潮流小店等,匿身於外牆斑駁、風格粗獷的工廠大廈中,成就一番“老樹發新芽”的景象。
  地鐵轟隆隆鑽出地面,直接接駁大型購物中心——“觀塘站”到了。此地曾經是香港最大的工業區。上世紀六、七十年代全盛時期,塑膠、紡織制衣和電子廠擠滿工廈,街頭到處張貼招聘啟示,女工們早出晚歸,“星星月亮,不見太陽”的笑談流傳至今。
  穿過主街往後走,樓齡動輒三四十年的工廈仍舊充斥觀塘,借助手機GPS定位才能辨識其中一幢。“客人一般都是在網上查好地址再過來。”聽到記者說不太好找,20多歲的老闆周志釗(阿釗)似乎一早料到。“觀塘有大商場,交通配套在香港這麼多工廈區里算是方便的。”
  像到別人家做客似的,進門前要先換一次性拖鞋。“我們的理念就是提供‘第二個家’。”阿釗說,這裡包裝為一個個獨立空間,按小時出租,客人通常來辦生日派對、朋友聚會或公司活動。
  “你們喜歡哪個主題?有‘茶餐廳’、‘警局’、‘課室’、地中海風……”推開一扇扇門,阿釗為記者展示裝潢各異的房間。個中細節,比如餐牌、鐵牢房、黑板等道具惟妙惟肖,“所以也有人當影樓,來拍照或攝製節目。”
  有研究指,香港人均居住面積僅為15平方米,無怪“私竇”(港人稱私人空間)會成為有市場的“商品”。“香港人家裡地方小人又多,”阿釗說,“不管是朋友聚會還是情侶拍拖,來來回回就是唱K、去咖啡館或吃自助餐,實在欠缺新意。”
  “最初沒有想賺錢、生意,純粹是自身有需求嘍。”大概兩年半以前,剛剛碩士畢業的阿釗在工廈租下一間40多平方米的工作室,每月租金5000塊(港幣,下同),下班後就呼朋喚友,上來聊天、看碟,結果“玩”出一條財路來。
  阿釗的“私竇”創意受到歡迎。發展到現在,他已在觀塘多座工廈開拓了10多間主題房,每月租金要交十幾萬。
  時常聽到有人抱怨香港租金貴而阻礙創業,阿釗並不完全認同:“貴才說明有價值,人家怕貴不去做,而你不怕,樂觀去搏,就真的可能成功。”不過,當記者問,工廈以外的地方可以做到這盤生意嗎?他很快搖頭。當初阿釗的開業成本不過四、五萬塊。
  隨著香港工業“北移”,工廈自80年代起陸續空置。目前,香港不少舊工業區,已改劃為“其他指定用途”註明“商貿”用途地帶,容許發展為辦公室、商業及非污染工業。特區政府近幾年更實施善用工廈的措施,鼓勵重建或改裝整幢工廈。
  相比商業寫字樓,工廈的租金較為便宜。阿釗說,“負擔沒那麼大,才夠膽去試創意行不行得通。”
  觀塘的派對場所越開越多,競爭大了,阿釗說要加把勁,多想新點子。“換個角度看,說明更多人知道工廈變消費娛樂區了。”置身於阿釗打造的舒適的“家”,會讓人忘了它們作為廠房的過去。(完)  (原標題:香港工廈變形記:女工揮汗地 創業新沃土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y49lywl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